贾惜春结局是什么?惜春结局在《红楼梦曲》第几支已有答案

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曹立波老师讲解了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等等。聊文学经过对其重新整理,为您解析红楼梦人物金陵十二钗贾惜春,内容包括贾惜春身份、外貌、情感、才华及贾惜春结局,让您对他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全面了解,那么,贾惜春结局是什么?惜春结局在《红楼梦曲》第几支已有答案。下面聊文学为您分享如下:

贾惜春结局
贾惜春结局

贾惜春结局

太虚幻境《红楼梦曲》第八支为惜春而作,名曰《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犹言镜中花,“虚花悟”,意思是说悟到荣华是虚幻,亦即“色空”的禅理,写贾惜春因看破好景不常而了悟,隐遁,皈依佛门。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这里“三春”有两种解释,一是春季的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称三春。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晖”指整个春天阳光的照耀。二是《红楼梦》中贾惜春的三个姐姐。“桃红柳绿”比喻青春韶华和荣华富贵。“待如何”,则表达了对美景的忽视或摒弃。从贾惜春的名字看,“惜春”一词本是惋惜春光的意思。《唐诗纪事》卷五十二裴潾诗: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面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或生离或死别的悲惨境遇,贾惜春深感世事变幻,人生幻灭,纵使繁花似锦又能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句中“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指与自然界浓艳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静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寻求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道:“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肯舍弃美好年华静心养气,见识的确超于常人。

“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这里“天上天桃”“云中杏蕊”与“桃红柳绿”一样均指世间的富贵荣华。天桃,出自《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天天”。天天,美而盛的样子。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待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古人常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喻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此句是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鸣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句中“则看”是“只见”的意思。“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时,杜甫怀疑他已经死了,便作《梦李白》一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吟哦”,即吟咏。此句意境凄凉,指桃李落尽后,只剩得枯骨孤魂四处漂泊。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这里“的是”即“真是”。“昨贫今富”,与《好了歌注》中的“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的昨贫今富语意相似。当然也含有“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之类昨富今贫的话外音。这几句慨叹人生无常,任谁也逃不出生死的劫数。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这句借比喻表达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的愿望。“西方”,佛教发源于西方,所以认为那里有极乐世界。“宝树”,佛教用语,指西天净土的草木。《妙法莲花经》卷五:“宝树多花果,众生所游乐。”“唤”,名叫。“婆娑”,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娑罗”之误。娑罗是树木的名字,又叫沙罗,为龙脑香料之类常绿大乔木。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圆寂。另一种解释,坚持用“婆娑”,虽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婆娑树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果。

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但也有人解释说,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枝叶婆娑,树的名字是菩提树,虽不叫“婆娑”,但“婆娑”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已有。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人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证明(见文雷《红楼梦外编》)。“长生果”,也叫万寿果,指一种使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果实。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即是这种长生果。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最终逃避现实,出家为尼,以求得超度,寻觅长生。

在前八十回中,贾惜春总是因为年龄小,而少情寡友。到了后四十回中,从第八十二回到第一百十九回,多次写到惜春,写她的佛缘,也具体描写了这位侯门千金渐渐了悟的心路历程。第八十二回惜春由黛玉之情、黛玉之病而引发出感悟:“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第八十八回写鸳鸯告诉惜春,老太太因八十一岁大寿,准备请人写《心经》,“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如此又虔诚,又洁净。”惜春听了,点头道:“别的我做不来,若要写经,我最信心的。”欣然而郑重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从“瞧不破”的黛玉和“虔诚”的贾母身上,惜春对佛性的体悟是反面的,或是间接的。

贾惜春与尤氏姑嫂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她对尘俗的厌弃。第一百零六回写宁国府被抄没后,“贾母命人将车接了尤氏婆媳等过来。可怜赫赫宁府只剩得他们婆媳两个并佩凤偕鸾二人,连一个下人没有。贾母指出房子一所居住,就在惜春所住的间壁。”在第七十七回曾写惜春“杜绝宁国府”,也写她曾和嫂子尤氏发生过争执。从小失去母亲,又没有父爱的惜春,本来就性格孤僻,又加之东府的污浊,使贾惜春早已厌弃了宁国府。她因贾母喜欢孙女,一直住在荣府,后来又住进大观园。谁知,家业凋零之后,尤氏又“在惜春所住的间壁”住下了。第一百十七回,众人乱嚷“说是四姑娘合珍大奶奶拌嘴,把头发都绞掉了,赶到邢夫人王夫人那里去磕了头,说是要求容他做尼姑呢,送他一个地方,若不容他,他就死在眼前。”可见,姑嫂之间近距离的磕磕绊绊,成为惜春出家的催化剂。

贾惜春在与妙玉的密切交往中,表现出对“闲云野鹤”的向往。第一百十二回写惜春的心理活动:“父母早死,嫂子嫌我,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想到:“迎春姐姐磨折死了,史姐姐守着病人,三姐姐远去,这都是命里所招,不能自由。独有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我能学他,就造化不小了。”第一百零九回贾母病重,栊翠庵的妙师父前来探望,小说曾通过对比,写妙玉在贾府盛时不趋炎附势、衰时不弃不离的高洁品性。妙玉来访时关照惜春:“四姑娘为什么这样瘦?不要只管爱画劳了心。”惜春道:“我久不画了。如今住的房屋不比园里的显亮,所以没兴画。”妙玉道:“你如今住在那一所了?”惜春道:“就是你才进来的那个门东边的屋子。你要来很近。”妙玉道:“我高兴的时候来瞧你。”惜春开始与妙玉近距离交往起来。第一百十一回写在惜春的央求下,妙玉答应了和她下棋。书中写道:

惜春欣幸异常,便命彩屏去开上年蠲的雨水,预备好茶。那妙玉自有茶具。那道婆去了不多一时,又来了个侍者,带了妙玉日用之物。惜春亲自烹茶。两人言语投机,说了半天,那时已是初更时候,彩屏放下棋枰,两人对奔。惜春连输两盘,妙玉又让了四个子儿,惜春方赢了半子。这时已到四更,天空地阔,万籁无声。妙玉道:“我到五更须得打坐一回,我自有人伏侍,你自去歇息。”惜春犹是不舍,见妙玉要自己养神,不便扭他。

从这段描写可见,从品茶到对弈,惜春与妙玉不仅“言语投机”,而且依依不舍。到第一百十二回妙玉遭大劫,惜春极力维护妙玉的名声,而自己心里“出家的念头”愈加坚定,到第一百十五回惜春已“一天一天的不吃饭,只想绞头发。”

按第五回判词的预示,贾惜春的最后归宿是身居“古庙”,“缁衣”伴“青灯”。后四十回在临近结尾处,写“惜春立意必要出家,就不放他出去,只求一两间净屋子给他诵经拜佛”(第一百十七回)。到了第一百十八回,家长们做出的让步是只答应惜春在家中修行。小说写道:“邢王二夫人听尤氏一段话,明知也难挽回。王夫人只得说道:‘姑娘要行善,这也是前生的夙根,我们也实在拦不住。只是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出了家,不成了事体。如今你嫂子说了准你修行,也是好处。却有一句话要说,那头发可以不剃的,只要自己的心真,那在头发上头呢。你想妙玉也是带发修行的,不知他怎样凡心一动,才闹到那个分儿。姑娘执意如此,我们就把姑娘住的房子便算了姑娘的静室。’”从后边的文字“惜春听了,收了泪,拜谢了邢王二夫人、李纨、尤氏等”可见,惜春是接受了这个条件,暂时没有离家到“古庙”中去。接着小说又为紫鹃写了富有悲剧性的一笔。王夫人说:“所有服待姑娘的人也得叫他们来问:他若愿意跟的,就讲不得说亲配人;若不愿意跟的,另打主意。”便问彩屏等谁愿跟姑娘修行。彩屏等回道:“太太们派谁就是谁。”王夫人知道不愿意,正在想人。

紫鹃道:姑娘修行自然姑娘愿意,并不是别的姐姐们的意思。我有句话回太太,我也并不是拆开姐姐们,各人有各人的心。我服侍林姑娘一场,林姑娘待我也是太太们知道的,实在恩重如山,无以可报。他死了,我恨不得跟了他去。但是他不是这里的人,我又受主子家的恩典,难以从死。如今四姑娘既要修行,我就求太太们将我派了跟着姑娘,服侍姑娘一辈子。不知太太们准不准。若准了,就是我的造化了。

小说又通过在场者的情态,回应了紫鹃。“邢王二夫人尚未答言,只见宝玉听到那里,想起黛玉一阵心酸,眼泪早下来了。”接着,宝玉给众人念一首诗:“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王夫人道:“什么依不依,横竖一个人的主意定了,那也扭不过来的。可是宝玉说的也是一定的了。”紫鹃听了磕头。惜春又谢了王夫人。紫鹃又给宝玉宝钗磕了头。宝玉念声“阿弥陀佛!难得,难得。不料你倒先好了!”小说随后概括性地交代了彩屏和紫鹃两个丫鬟的归宿:“彩屏等暂且伏侍惜春回去,后来指配了人家。紫鹃终身伏侍,毫不改初。”这段情节中有几层人物关系值得思考:第一层在惜春与彩屏之间、黛玉与紫鹃之间。同是主仆关系,紫鹃之所以生死相依,源于黛玉待紫鹃“恩重如山,无以可报”;而惜春对彩屏的感情,我们仅从惜春对入画的态度可见一斑。所以,这一处文字,在描写人情世态,刻画惜春、彩屏、黛玉、紫鹃的性格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另一层关系表现在惜春与宝玉之间。这两个人与其说是手足兄妹,还不如说是由色到空的同路人。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的情节中,惜春说:“那年失玉,还请妙玉请过仙,说是‘青埂峰下倚古松’,还有什么‘入我门来一笑逢’的话,想起来‘入我门’三字大有讲究。佛教的法门最大,只怕二哥不能入得去。”宝玉听了,又冷笑几声。宝钗听了,不觉的把眉头儿吃揪着发起怔来。尤氏道:“偏你一说又是佛门了。你出家的念头还没有歇么?”惜春笑道:“不瞒嫂子说,我早已断了荤了。”王夫人道:“好孩子,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是起不得的。”惜春听了,也不言语。第一百十七回写“宝玉自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并且“一心想着那个和尚引他到那仙境的机关。心目中触处皆为俗人,却在家难受,闲来倒与惜春闲讲。他们两个人讲得上了,那种心更加准了几分,那里还管贾环贾兰等。”宝玉在走出贾府之前,心已向佛,家中诸人,他能够谈得来的只有惜春了。到了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的情节中,宝玉与家人道别时,“回头见众人都在这里,只没惜春紫鹃,便说道:‘四妹妹和紫鹃姐姐跟前替我说一句罢,横竖是再见就完了。’众人见他的话又像有理,又像疯话。”宝玉走失后,“王夫人哭得饮食不进,命在垂危”,忽然听说探春回京了,小说借助王夫人的视角,将贾探春的“服采鲜明”与贾惜春的“道姑打扮”,构成对比。焙茗说:“我们二爷中了举人,是丢不了的了。”受到众人的赞扬。惜春却很冷静地说道:“这样大人了,那里有走失的。只怕他勘破世情,入了空门,这就难找着他了。”上述细节可见,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贾宝玉弃绝红尘的所思所为,与贾惜春形成默契。

贾府的四小姐贾惜春虽涉世未深,却看透了红颜的凋零、家族的颓败与尘世的污浊。面对青春韶华,她不愿再“惜”也无法再“惜”了,卸下红妆与荣装,剪断青丝与情思,置身婆娑菩提的空幻中,结束了尘俗之缘,也斩断了未竟的红楼之梦。

以上是红楼梦人物金陵十二钗贾惜春结局的全部内容,欢迎继续欣赏贾惜春身份、外貌、情感、才华内容,欢迎与聊文学一起共享文学之美!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763.html

(0)

猜你想看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博主

联系博主

184-xxxx-1020

在线沟通: QQ交谈

邮箱:2807972287@qq.com

公众号
公众号
小程序
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