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妙玉的性情造就了她既是“槛外人”又是红尘中的“畸人”形象?

朋友们,大家好!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曹立波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并对她们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妙玉之貌,通过大量的旁征博引和细致的爬梳剔抉,由表及里,让您对妙玉之情会有一个更加清晰而完整的理解及审美鉴赏。

为何妙玉的性情造就了她既是“槛外人”又是红尘中的“畸人”形象?
红楼梦人物妙玉

妙玉之情

大观园里千红万艳,芳香各异。论及性情怪癖者,首推妙玉。出身仕宦,遁入空门,妙龄玉貌,才华比仙,诸多因素纠结在一起,造就了妙玉这一心性高洁的“槛外人”,以及幽思难断、心系红尘的“畸人”形象。

首先来看妙玉之“性”。对妙玉的脾气秉性,从未嫌弃并悉心对待妙玉的宝玉曾经对她有过这样的评价:“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归结起来就是厌俗。统观全篇,妙玉眼中的“俗”大概可以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权贵。虽然因家世衰败,遵循师父的“临寂遗言”而不得不依附于贾府,妙玉却与铁槛寺的静虚、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的圆心等人有着本质的不同。静虚曾挑唆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谋财害命;智通曾助王夫人让芳官那样的美优伶归于水月,同时圆心也把蕊官和藕官带到了地藏庵。妙玉则始终保持着闲云野鹤的高傲姿态,从不迎合谄媚,即使对待贾母她也设有阿谀之态,反而不如对宝玉、黛玉等人那么热情。文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注意,同样是饮茶做客,第四十一回贾母率众人游栊翠庵,妙玉却未奉陪到底,得空拉了宝钗、黛玉到耳房内吃“梯已茶”,而且在茶水和茶具上,招待贾母的固然讲究,但不如给黛玉和宝钗的清雅,更不如给宝玉的显得亲切。当贾母一行意欲离开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相反,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对比之下,“槛外人”的好恶向背一目了然,因而涂瀛在《妙玉赞》中说:“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

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其时贾母生病妙玉前来探望,旧相识邢岫烟前往迎接,向她直道“幸会”,妙玉却道:“头里你们是热闹场中,你们虽在外园里住,我也不便常来亲近。如今知道这里的事情也不大好,又听说是老太太病着,又惦记你,并要瞧瞧宝姑娘。我那管你们的关不关,我要来就来,我不来你们要我来也不能啊。”贾府盛时,她不趋炎附势,即使是权高位重的贾母也不曾远送。贾府败时,她却不离不弃,特来探望病中的贾母。妙玉对待贾母的态度前后对比,发人深省,秉直率性之品性与前文有所呼应。

二是俗人。妙玉将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一干人等皆算在俗人范围之内,以“白眼”对之。这其中既有李纨等身居侯门的小姐媳妇,又有粗俗不堪的下人奴才。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李纨心系栊翠庵的红梅,欲寻一枝来插瓶,却“可厌妙玉为人”,不感理她,责了宝玉代劳。照理说,这位稻香老农为人最少事端,温柔可亲,遇到妙玉也要退避三舍,可见妙尼为人之孤僻。再者,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也有一突出的例证,刘姥姥用过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妙玉忙命扔掉,经宝玉劝解才赠予了那“母蝗虫”。据考证,“成窑”乃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出的瓷器,以五彩为上乘。妙玉把这样珍贵的瓷器随意丢弃,既是丰实物质基础的体现,也显出了她孤高遗世的脾性。众人走后,宝玉欲命小幺儿为妙玉打水洗地,孰料依旧未合佳人之意,妙玉只允许这些下人抬了水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在她眼里,粗俗之人进入庵门便是对她圣洁之地的玷污。真真是“天生成孤癖人皆罕”,然而“过洁世同嫌”。

再看妙玉之“情”。潜心向佛,参经悟道是妙玉作为出家人的分内之事,但事实上,尘世的珠围翠绕、柳绿花红也对这个妙龄少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情缘如青丝一般愈发绵长。

于闺中友人,妙玉以诚相待,颇念旧情。小说第六十三回借邢岫烟之口交代,她曾与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仅一墙之隔。两人相依相伴,称得上是贫贱之交。妙玉教岫烟读书识字,岫烟为妙玉排遣“芳情”,从“土馒头”到“畸零之人”,从诗词到文章,一双女儿天南海北,无话不谈。如今天缘凑合,相遇于贾府,“旧情竟未易”,妙玉待岫烟“更胜当日”。短短数句,妙玉重情一面毕现。

于“槛内”知己,妙玉欲言又止,无尽向往。这一点与宝钗待宝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含蓄内敛颇有些相似。如果说宝钗之情是水面上荡漾的涟漪,妙玉之情则是河床下涌动的暗流。面对身边唯一可以交心的多情公子,妙玉心动是自然合情的。在这个年纪上,崔莺莺“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杜丽娘“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同为佳人的妙玉虽不能像莺莺那样“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却也难敌满园春色,有丽娘般的感受,“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然而,锁着“带发修行”的镣铐,舞姿又怎能轻松自如。缁衣重裹下的“槛外人”不得不将自己的七情六欲捆绑起来,心中的情愫欲道还休,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品茶、赠梅与贺寿三段情节便是绝佳的体现。

绿玉斗——怡红栊翠映双玉。小说第四十一回写贾母率众人赴栊翠庵品茶,其间妙玉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宝玉也悄悄跟随其后,去喝“梯己茶”。“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然后分别给钗黛二人拿了珍稀的古玩茶具,接着写她: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就现知的文本内容而言,宝玉当是初来品茶。所以此段开头的“仍”字应作“乃”讲,解释为“于是”,而不是“仍旧”。从表面看宝玉好像是沾了钗黛的光,还对妙玉明言“我也不领你的情”,其实妙玉的“梯己茶”更是想给宝玉这一“蠢物”喝的,席间“饮牛饮骡”的顽闹取笑,更是与一般的小儿女无甚差别。对于刘姥姥弄“脏”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妙玉称若是她自已吃过的,“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她却肯让宝玉这样一个“须眉浊物”沾染。可见,妙玉的清浊标准不在杯上,而在心里。第十九回时,宝玉去袭人家做客,袭人也曾“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却与妙玉之举大相径庭。一个因“敬”,一个缘“情”,前者求的是照顾周全、免出差池;后者虑的是亲切稠密、情谊相通。

作为水做的骨肉,妙玉的表现形式是“茶”。茶,既是文人雅士表达志趣的载体,也是传情的媒介。《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曾写过一个有趣的场景,王熙凤取笑黛玉既喝了他们家的茶,就要做他们家的媳妇。其实,由茶谈到“做媳妇”,论起人物、门第、根基、家私等条件,妙玉对于宝玉来说也是没有一点“配不上”的。她在苏州修行时的居所叫“蟠香寺”,与“栊翠庵”对看,一个含香,一个带色,可见作者写妙玉“云空未必空”的寓意。不过,妙玉居所名称中的两个动词,更耐人寻味。“蟠”,环绕。“栊”,槛、牢之意,《说文解字》:“栊,槛也。从木,龙声。”总之,蟠是束缚,栊是禁闭。妙玉自比“槛外人”,可见其对幽闭环境的无奈,对随性任情的向往。

一剪梅——白雪红梅赠暗香。在宝玉乞红梅的情节中,妙玉并没有在众女子中出现,但妙玉的音容恰似红梅的暗香,一直萦绕在白雪红梅的画面中。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主要是写景,而白雪中的红梅是从宝玉的眼睛看出的。小说先写宝玉看到的雪景,“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接着写他看到了妙玉栊翠庵中的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这里作者从宝玉的叙事视点出发,调动他的嗅觉和视觉,先闻到“一股寒香”,再看到“胭脂一般”的红梅,强调了梅花“映着雪色”的背景,红白相映“分外显得精神”。其实,作者虽在写景,已经融入了赏花人的羡慕之情,并为下一回宝玉被罚乞红梅而欣然前往埋下了伏笔。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叙述了大观园诗社成员即景写诗的场面。宝玉联句时落第,被罚去妙玉处取红梅。李纨命人跟着,黛玉忙拦住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一向小心小性的黛玉,对于宝玉向妙玉处去竟然很宽容,足以见得她对妙玉脱俗品格的了解与欣赏。待红梅乞来,插人“美女耸肩”的花瓶之中,引得众人连连称赞。“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这里表面写梅花,实则写妙玉之香慧脱俗。至于宝玉是怎样敲开妙玉的庵门,怎样采折的,小说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后文宝玉的诗作加以补叙的。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蟾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可以想见,“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也许是当时宝玉扣动妙玉之门的话语。而黛玉说“凑巧而已”,似乎得到了证实。妙玉的“槛外梅”究竟有怎样的情韵呢?南朝民歌《西洲曲》曾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著名诗句,我们知道“莲”与“怜”谐音双关,是怜爱的意思。而《西洲曲》的开头也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之句,借“梅”和“媒”的谐音双关,传达对意中人的思念。可见“红梅”是具有传情之意的。最后,宝玉再访栊翠庵,妙玉赠予每人一枝红梅,这断断不是妙玉欲与人交好的表现。试想若没有宝玉的深细之情予一访再访,众人之“光又何处得“沾”呢?

生日帖——槛内槛外寄芳情。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热闹场面中,怡红公子宝玉所用情的女子全都出现了。除怡红院的成员外,有与他经常来往的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有客人宝琴,有宝玉曾为之“理妆”的平儿,也有因宝玉“情解石榴裙”的香菱。独有一个女子虽没有亲临,却捎来了祝福,这人便是妙玉。《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夜宴之后,宝玉意外发现了妙玉给他的生日贺帖“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忙问:“这是谁接了来的?也不告诉。”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忙一齐问:“昨儿谁接下了一个帖子?”四儿忙飞跑进来,笑说:“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众人听了,道:“我当谁的,这样大惊小怪,这也不值的。”宝玉忙命:“快拿纸来。”当时拿了纸,研了墨,看他下着“槛外人”三字,自己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

宝玉的重视,从一个“跳”字可以看出,作者又一连写了几个“忙”字和一个“快”字,反映了宝玉对妙玉所送的生日贺帖极为上心。为了能礼貌地回一个帖,宝玉可谓煞费苦心。在要去咨询的人中他将宝钗和黛玉权衡了一下,还是选择去问黛玉,路上意外遇到了解妙玉的邢岫烟: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岫烟的话令宝玉忽然明白了家庙“铁槛寺”的来由。他在回帖上面只写了“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亲自拿了到栊翠庵,隔着门缝儿投了进去。从一连几个“怪不得”可知,邢岫烟判断宝玉的才貌性情是妙玉所欣赏的。而对妙玉帖子的重视,也反映出宝玉对妙玉与众不同的情谊。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作者在处理妙玉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问题上,着实费了些心思。《红楼梦》第一次正面写妙玉是在第四十一回,回目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作者把栊翠庵和怡红院安排在一处,特意让妙玉与宝玉的居所呈现出快绿怡红的对应。当然,在上一回,曾写到贾母领着刘姥姥先逛的是黛玉的潇湘馆,也就是说怡红快绿的对应首先是宝玉和黛玉的居所,即怡红院的金彩珠光与潇湘馆的绿竹碧纱。但小说的构思往往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正如写金玉良缘,在宝钗的金锁之外再加一湘云的金麒麟一样,写怡红快绿,也在黛玉的潇湘馆之后再加一妙玉的栊翠庵,而且从人物的名字上看,黛玉和宝玉都有玉,而妙玉和宝玉也可视为“双玉”。小说情节设置的波澜起伏,人物关系的复杂错落,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至此,我们已经对红楼梦妙玉之情有了一个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欢迎继续阅读妙玉身份妙玉之貌妙玉之才妙玉结局,关注李红祥聊文学博客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532.html

(0)

猜你想看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博主

联系博主

184-xxxx-1020

在线沟通: QQ交谈

邮箱:2807972287@qq.com

公众号
公众号
小程序
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