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新评红楼梦全套书中,对每一个章回故事情节都进行了不同的红楼梦解说深度解析和经典点评,反复品读,津津有味,令人百读不厌,深受广大红迷朋友们的欢迎。为使您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理解,聊文学网为您分享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批注感悟赏析解读,希望您喜欢。

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十八回赏析解读(100字以上)
小说第十七、十八、十九回的分回、拟目工作,原来尚未最后确定。如己卯、庚辰本十七、十八回不分,只称“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前另纸有批语曰:“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因而在分回段落和回目文字上,诸本差异纷呈。后拟的回目,有的上下句所指为同一事,有的事之大小重轻不相称。这里用的是己卯、庚辰本回目。同时也保留其两回未分的形式,以存原貌。甲戌本自十七至二十四回缺八回,若书稿订成四回一册,缺两册。甲戌本的中间缺回,我估计与抽出书准备让作者再改有很大关系(结果作者不一定已改过),未必是原来抄好而后遗失的。前缺九至十二回一册,恰好是秦氏由生病到死亡的一段,在如何改妥由“淫丧”变为仿佛病死的细节处理上,尚有矛盾而不能自圆处。此处则有分回、拟目工作待做;再后第二十二回末,又有制灯谜未完,书稿破失待补的情形。所以甲戌本原只誊抄出我们现见的十六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此回回目上句写贾宝玉随父亲贾政巡视刚竣工的大观园,贾政趁机试其在题对联、匾额上的才情;下句则写贾元春出宫回荣国府省亲,与家人在元宵节团聚的全过程。回前有总批曰:“宝玉系诸艳之贯,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且暂题灯匾联上,再请赐题。此千妥万当之章法。(己)”“诸艳之贯”,有改作“诸艳之冠”的,误。贯,穿钱之索。宝玉正是贯穿诸艳的线索,即所有情案皆从宝玉挂号之意。“诸艳之冠”,则是林、薛,宝玉非“艳”。
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十八回赏析批注
大观园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活动和故事开展的场所,园林建筑众多,规模宏大,是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地方,如何作介绍才能让读者有较深印象,是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作者通过贾政带宝玉等人视察竣工的园林,并在佳胜处一一“试才题对额”的办法,把这个问题成功地解决了。既展现了宝玉的才气,又交代了大观园诸建筑、景点所在的方位、路线及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大观园并非是以某一实地实景为蓝本的写生画;当时的私家园林也不可能有如此的规模。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了我国众多园林建筑后,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虚构出来的。在名胜景点留题,则是当时社会的风气,后人称之为“乾隆遗风”。这里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艺术反映。
林黛玉剪香袋,原是由爱生怨的小误会、小碰撞、小插曲,以增省亲主线叙述的曲折迤逦。为筹办省亲事,从姑苏采买学戏的小女孩,聘买小尼姑、小道姑,由此带出妙玉来。妙玉的身世、教养、年龄、模样、性情以及接她来府事,一一交代。
元妃省亲是荣国府鼎盛的标志,所以作者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尽管在这一虚构故事中作者寄托着对往昔先祖亲自接待康熙南巡盛况的遐想,但两者毕竟并非一回事。贾元春作为艺术形象,其独立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试看她回家省亲在私室与家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作者以有力的笔触,揭出了世人所软羡的荣华,对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尊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总之,元春形象有着自己完整的重要的艺术价值,不能简单化地把她当作只为影射南巡的康熙帝而虚设的代号。
至此本文结尾,您对蔡义江新评红楼梦十七至十八回赏析解读有何读后感悟,欢迎关注聊文学网,一起交流文学心得。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