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迷朋友们,大家好!前面,曹立波老师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为我们讲解了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让我们对她们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曹老师将会为大家介绍红楼梦人物贾探春结局,通过大量的事例与详细的分析,让我们对金陵十二钗贾探春由表及里将有一个更加清晰而完整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审美鉴赏。

探春判词和探春结局
在红楼十二曲中,探春的一曲题为《分骨肉》,预示了探春的结局: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小说所写的时代,封建大家族的女子抛家远去的目的不可能是宦游,或如今天的求学等事,故后四十回回目中所列的“悲远嫁”还是有道理的。但嫁给谁?为什么要远嫁?这些问题似乎在因果关系上安排得不尽如人意。
探春的判词、诗谜都曾用风筝的飘荡来象征探春的远嫁。小说第七十回也写到了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个软翅子大凤凰”,照应了“游丝一断浑无力”。小说中还有一段富有象征意味的情节: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味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这段文字借三个风筝描绘了探春的婚事。先是天上那凤凰向探春的风凰“渐逼近来”,两只凤凰“绞在一处”,暗喻凤求凰。后来一个大喜字“也逼近来”,与两个凤凰绞在一处,写喜事光临,应指探春完婚。外来的两个风筝都是“逼近来”,可见探春的婚姻从提亲到出嫁都是被动的。当三个风筝绞在一处的时候,地下放风筝的人“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哄笑说那个“喜字“风筝“忒促狭了些”,责备得不无道理,“促狭“属于方言,是刁钻、爱捉弄人的意思,这里是抱怨远嫁这件喜事对探春命运的捉弄。可见第七十回的描写已具体暗示了探春的婚姻问题。
从全书的情节安排上看,在第七十回到七十九回之间,曹雪芹已紧锣密鼓地写起了迎春、探春、惜春的事,开始考虑她们的归宿。如第七十三回写迎春的善良懦弱,第七十四回写探春的敏锐豪爽以及惜春的孤高耿介,第七十七回透露了迎春要相亲和探春有人说媒之事,第七十九回写迎春出嫁。如果后四十回还是曹雪芹的笔墨的话,估计八十回后不久便应该写探春的悲远嫁。因为第七十七回在“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故事的结尾处,小说写王夫人的心境:“且近日家中多故,又有邢夫人遣人来知会,明日接迎春家去住两日,以备人家相看;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烦,那里着意在这些小事上。”王夫人心中“这些小事”指的是小丫头芳官等人要做尼姑的事,相比之下她心中的大事显然就是迎春探春的婚事了。而迎春是贾赦的女儿,邢夫人已遣人接过去住了,让她操心的莫过于探春的婚事了。书中写“官媒婆”来,这“官媒婆”,在甲辰本、程甲本和程乙本上写的是“官媒”,没有“婆”字。“官媒”指官衙中的女役,也指专以做媒为业的妇女。试想,如果是元春那样的归宿,王夫人一定是满面春色,何来的“心绪正烦”呢?可见探春的亲事既有来头,又让她烦忧。这样的“官媒婆”所促成的婚姻,将要带来的悲剧气氛与判词中的水边送别,也许能够呼应起来。
后四十回中探春结局,虽也写她嫁到很远的地方,但是“服彩鲜明”、衣锦还乡的情节似与判词和序曲中的悲剧预示不符,与第七十回中风筝的暗示、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的心情烦忧也照应不上。首先,探春所嫁之人,只是贾政的世交,在海疆任职的周琼之子,没有体现“凤凰”或“王妃”等信息。其次,两家“素来相好”,而且门当户对,才貌相配,看不出王夫人的烦恼和远嫁中的悲情。其三,探春出嫁登船时,“分骨肉”、别父母的内容表现不足。第九十九回写周琼传书与贾政联姻,贾政看了,心想:“儿女姻缘果然有一定的。旧年因见他就了京职,又是同乡的人,素来相好,又见那孩子长得好,在席间原提起这件事。因未说定,也没有与他们说起。后来他调了海疆,大家也不说了。不料我今升任至此,他写书来问。我看起门户却也相当,与探春到也相配。“如果这位周琼之子正如湘云序曲中所写的,是一位“才貌仙郎”,那么,探春“悲”从何来呢?第一百回的回目是“悲远嫁宝玉感离情”,写宝玉听到探春出嫁之事“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他只是伤心于姐姐妹妹的离散。至于探春在此回的“悲”情,是由于对赵姨娘的态度不满,“这里探春又气又笑,又伤心,也不过自己掉泪而已”。而到海滨辞别的时候,第一百零二回写道:“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探春会说什么“纲常大体的话”呢?也许是“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那么,在探春的《红楼梦曲》中,“骨肉家园”在此似乎只强调了宝玉,而“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等“分骨肉”的内容,体现得不够充分。贾府两个同为庶出的小姐相比较,迎春的婚姻悲剧,是屈从于金钱;而探春的婚姻悲剧,似屈从于权势。
按第五回的构思,贾宝玉听到的《红楼梦曲》中,《恨无常》写他的姐姐,《分骨肉》写他的妹妹。如果说大小姐元春的《红楼梦曲》写的是死别之悲,那么三姑娘探春的序曲写的便是生离之痛,因而前者叫《恨无常》,后者名为《分骨肉》。在金陵十二钗的第三位和第四位,曹雪芹让贾政两个贵为妃子的女儿,共同演奏了生离死别的悲剧序曲。宋代周邦彦《瑞龙吟》中的词句“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可作为三姑娘探春命运的注解。
至此本文结尾,我们对红楼梦贾探春结局有了一个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前面介绍探春的身份、探春之貌、探春之情、探春之才如何,欢迎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