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迷朋友们,大家好!前面,曹立波老师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为我们讲解了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让我们对她们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曹老师将会为大家介绍红楼梦人物贾探春之貌,通过大量的事例与详细的分析,让我们对金陵十二钗贾探春由表及里将有一个更加清晰而完整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审美鉴赏。

探春之貌
探春长什么样?她很幸运地得到了林黛玉的仔细端详。小说第三回,黛玉眼中探春的容貌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借林黛玉细心的观察,这里写了探春的体形“削肩细腰,长挑身材”;写了探春的相貌“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还写了探春的神态“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最后一句话是林黛玉的观后感,她那样一个高雅脱俗的美女见了探春后的总体感觉都是“见之忘俗”。在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中,探春给黛玉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美好的。
探春形象,结合其悲远嫁、怨别离等意蕴,似乎有古代美女王昭君的影子。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后远嫁匈奴。晋代时为避司马照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宋代王安石、欧阳修等都写过《明妃曲》。在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一折中,写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在汉元帝眼中她的体貌是,“眉扫黛,鬓堆鸦,腹弄柳,脸舒霞。”与探春的俊眼修眉、削肩细腰有相似之处。
曹雪芹在书中多次写到“王昭君”或“王墙”。如第五回写警幻仙姑之美:“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其中一首《明妃》写的是:“绝艳惊人出汉官,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界画工?”宝钗评价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宝钗评价黛玉所写的《五美吟》,重点针对黛玉的《明妃》一诗加以评论,也涉及了王安石、欧阳修的《明妃曲》,可见曹雪芹对王昭君的熟悉。小说第七十七回,宝玉论草木有情时说:“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宝玉从草木谈到与古代美女有关的草木,说到了“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说到了“王昭君冢上之草”。正如曹雪芹把杨贵妃的形象分别在宝钗和元春身上加以体现一样,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红楼梦》中予以幻形再现,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宋代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云:“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欧阳修诗歌中“飘泊”和“莫怨春风”的意蕴,在探春的风筝诗谜中都有体现,即“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红楼梦》中元春称“元妃元日生、元宵节来,而探春在清明节洒泪别离,即“清明涕送江边望”,出嫁后做了王妃,小说似应称她为“明妃”。探春有着王昭君的相貌,也有着和明纪相似的命运,她的远嫁,她的眼泪,可以用王安石(明妃曲》的结尾来点题,即“人生失意无南北”!
至此本文结尾,我们对红楼梦贾探春之貌有了一个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全面了解可阅读前面介绍探春的身份、探春之情、探春之才和探春结局如何,欢迎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