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咏絮才”尽人皆知,就连贾府里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她有伶牙俐齿、俏语雅谑的口才,也有出类拔萃的诗才、文才。

黛玉的口才
黛玉的伶牙俐齿。伶牙俐齿这个成语形容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口齿伶俐也是人头脑聪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小说第二回写林黛玉父母“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所以她从小就聪颖过人。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而黛玉此时“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九连环是一种考验智力的玩具,小说在此通过几位荣府金钗的日常娱乐,衬托出黛玉的与众不同。
第八回的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回可以说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故事的开端。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和宝钗佩戴的金锁初次相逢,又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如暗号般的相对,金玉良缘的序幕由此拉开。正当宝玉与宝钗就近,闻到宝钗因服冷香丸而散发出“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的时候,林黛玉来了。小说这样描写黛玉的“半含酸”: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
“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清代以来,许多读者由此而指责黛玉的尖酸刻薄。东观阁评语在“我来的不巧了”旁边写道:“黛玉出话刺人,本非福相。”在正文的“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一段旁边评道:“此数句尚掩饰得过,以下则处处含酸矣。”随后雪雁遵紫鹃之嘱给黛玉送手炉时,黛玉便一箭双雕地数落起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东观阁批语写道:“黛玉舌上有刀,我不愿见。”显然东观阁评者对黛玉的拈酸吃醋是很反感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美丽高雅的林黛玉?到底是尖酸刻薄,还是伶牙俐齿?到底是多心多疑,还是巧言善辩?再看黛玉自己的辩解:“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馀,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回答她:“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对黛玉的伶牙俐齿,以及她的多心又善辞令,宝钗的评价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即:“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甲戌本的夹批在“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下面写道:“吾不知颦儿以何物为心为齿,为口为舌,实不知胸中有何丘壑。”脂批甚至怀疑黛玉不是肉眼凡胎,因为她的心、齿、口、舌似乎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对黛玉的机灵敏锐叹为观止,对她的“胸中丘壑”也无可奈何。戚序本这一回的回前诗耐人寻味:“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卿爱妒人?”评书人理解了作者的寓意,写黛玉的娇嗔,并非要人误解她“爱妒人”,而是要人看到这“幻情深处”的表现。
黛玉的俏语雅谑。第二十回写湘云刚出场不久,黛玉取笑湘云说话咬舌:
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林黛玉却是反传统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敏”思,又多了一张“颦”嘴。作者深爱这个颦儿,并借用《红楼梦》中最具鉴赏力的人物薛宝钗,道出自己赋予黛玉伶牙俐齿的用意,即“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红楼梦》中对女子的评价似乎有两种标准,贾母与王夫人各执一词。贾母喜欢能说会道的,她一天都离不了凤姐,凤姐生病时尤氏的笑话竟把她讲得“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了”。她喜欢晴雯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而不喜欢“从小儿不言不语”的袭人,说她是没嘴的葫芦。王熙凤与贾母同好,她曾蔑视尤氏:“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她对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持保留意见。而王夫人却欣赏袭人那样“行事大方,心地老实”的人。在口齿伶俐上,黛玉的能说会道不亚于王熙凤,但犀利含蓄、一箭双雕又超过了王熙凤。从宝钗的评价来看,黛玉与凤姐有雅俗之别,黛玉略胜凤姐一筹。曹雪芹担心读者用“尖酸刻薄”去误解这位聪明过人的女子,很多次在回目中提醒我们去欣赏黛玉的“俏语”和“雅谑”。

黛玉的诗才
《红楼梦》中的诗词从创作动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发挥型的,一类是命题作文型的。在这两种类型中,林黛玉的作品都是首屈一指的。
自由发挥型。这类诗往往是作者要自觉地体现小说的主题、人物命运、人物才情等。如,第一回贾雨村的《中秋咏怀》、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四时即事》;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第三十四回林黛玉的《题帕诗》(三首绝句);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怀古诗》(十首绝句);第六十四回林黛玉的《五美吟》(五首绝句);第七十回林黛玉的《桃花行》: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骚体辞赋。在以上所列举的九回十一处诗作中,有五处是林黛玉的作品,约占一半。而且,三首七言歌行体长诗,都出自林黛玉的名下。曹雪芹替主人公林黛玉写了七言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充分表现了黛玉的才情,也刻画出黛玉的性格,并预示了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葬花吟》模仿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秋窗风雨夕》模仿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桃花行》也很有特点。海棠诗社建立后,做了几次诗,诗社便散了。一年后大家看了黛玉的《桃花行》,又有了兴致,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黛玉因此而成为大观园的诗坛盟主。
命题作文型。这类诗与古代文人集团的吟咏唱和活动类似,《红楼梦》以闺中女儿为主的创作活动,沿用了文人墨客酬唱赠答的传统习惯。有时一个人出几个题目让大家做。如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共十一首绝句,元春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黛玉的诗和宝钗一道脱颖而出。有时同一个题目,大家做。如第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先有探春和宝、黛、钗四首,后有湘云和韵二首。黛玉的《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集中了梨蕊和梅花的洁白与芳香,虽然典出宋卢梅坡《雪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却更为生动传神。李纨认为宝钗的“含蓄浑厚”,黛玉的“风流别致”,各有千秋。黛玉诗虽被李纨评为第二,但深得宝玉的赞赏,在自己甘拜下风的情况下,尚极力推崇黛玉的诗。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诗,竟然都是黛玉的作品。李纨说“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咏菊》中“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写黛玉的文采与口才;“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写作者的辛酸。从“满纸”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虽然写的是贾政在考宝玉的诗才,但隔了六七十回之后,曹雪芹告诉读者其实黛玉也参与了题对额,凡是黛玉拟的,都被采用了,而且“一字不改”,可知她的文才深得贾政的赏识。
至此结束之时,我们对林黛玉之才有了一个更加清晰而全面的理解,接下来就更想全面了解红楼梦林黛玉的身份、黛玉之貌、黛玉之情及黛玉结局如何,敬请期待!
本文节选曹立波《红楼梦十二钗评传》之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