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新评红楼梦书中,对红楼梦每一章回都进行了耐人寻味的题解总评赏析,细读津津有味,令人叹为观止,深受红迷朋友们的欢迎。为了使您对红楼梦第七十回原文有一个深度的阅读理解,聊文学为您分享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第七十回赏析(红楼梦第70回赏析解读感悟批注)。
红楼梦第七十回赏析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解析
本回回目除甲辰本将“桃花社”讹作“梅花社”外,诸本都一样。
林黛玉作《桃花行》一诗,得到李纨称赏,因此将“海棠社”改名为“桃花社”,要黛玉为社主,重新恢复起社。
史湘云见暮春时节柳花飘舞,偶然兴起,填成《如梦令》小词一阕,引起姐妹们的兴趣,黛玉就规定以“柳絮”为题,限几个小令词调,起社请大家填词。蒙府、戚序本有回前评诗一首,虽非作者圈内人作,然已知宝玉出家结局,看出《桃花行》的谶语性质,故录于此,诗云:“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红楼梦第七十回解读感悟
经过多回写二尤悲剧的情节后,又重回宝、黛、钗、湘等人的故事;以作诗填词为主干,穿插些其他日常活动情节。
晴雯、麝月、芳官等丫头们咭咭呱呱地嬉笑玩闹,是怡红院独有的景象。这完全是宝玉造成的,他自己乐于参与其中,也就说明问题了。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大家看了,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诗谶”成分,只是它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文中借“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和“哀音”等语,点出此诗的性质。
为行文不过于平直,不接写作诗,而写此时出差在外的贾政捎来家书,说是六七月回京。宝玉要为父亲回家时检查功课作准备,只好临时抱佛脚。书,还能勉强应付;字,写好的太少,难交账。探春、宝钗等愿做“枪手”,“每人每日临一篇给他”,因为临的是楷书,容易模仿。黛玉早想到,不声不响地已临了一大卷“钟、王蝇头小楷”叫紫鸭送去。正在“天天用功”,得讯贾政因“近海一带海啸”奉旨“查看赈济”,须“至冬底方回”,于是宝玉把功课搁下,“照旧游荡”。这才接上写众人填词。
《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故湘云所作,以惜春、留春作结,预示其所谓美满婚姻好景不长。探春作的前半首,其远嫁不归的寓意甚明;宝玉续其后半首,也是自作谶语。黛玉之作,寄寓已如注释说明。宝琴将来归宿如何,确切的线索不多,故其词不必强作阐解。宝钗的翻案文章,必应与其命运相合:她虽成就了“金玉良姻”,却落得被弃孤居,所以词说既能“上青云”,又特点出是“本无根”的。总之,这是作者惯用的特殊表现方法。
以放风筝游戏情节作本回收场,可注意者有二:一、是作诗填词用谶语式表现方法的继续。在这段情节的描绘中,也处处有象征性、隐寓性的用意在。如黛玉要放走风筝时的“不忍”和“心疼”,宝玉对黛玉风筝飞走的特别多情牵挂,说“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它两个作伴儿罢”。当然最明显的是探春的风筝被绞一段,与以前她得花签说“必得贵婿”及多处暗示她远嫁不归完全一致。二、作者本大杂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故对风筝也颇内行。但这与“文革”期间有人提供假古董《废艺斋集稿》(中有《南鹞北鸢考工志》《瓶湖懋斋记盛》等),造出个曹雪芹的风筝谱毫不相干。假古董破绽百出,已被一一揭出。
以上就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赏析(红楼梦第70回赏析解读感悟批注)》的全部内容,欢迎关注聊文学网,一起交流红楼梦赏析心得。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红祥博主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liaowenxue.com/1565.html